諮商經驗

分享一下我所認識到的諮商,我不敢說諮商是什麼,但有認識到諮商不是什麼,並且我在諮商過程中所感受到的幫助以及限制。

諮商經驗

諮商雜記

今年接受了一段諮商,是禱告許久,在經濟,時間都允許的狀況下,才踏出去的行動。我確實在當中得到幫助,也常常會懷疑諮商的效果。感謝神我也都能夠誠實的和諮商師討論我得著的幫助,過程中不認同的地方,以及因為缺乏耐心而有的懷疑。分享一下我所認識到的諮商,我不敢說諮商是什麼,但有認識到諮商不是什麼,並且我在諮商過程中所感受到的幫助以及其限制。

「不要告訴他怎麼辦,給他一個故事。讓他被困在故事裡面。」

這是畢德生給他同行(牧師)的一個忠告。很多人帶著各樣的疑難雜症尋找牧師,傳道人,期待可以在他們的智慧裡得著一些方法,技巧,面對失序的婚姻,混亂的職場,或者無力的親子關係。有些人期待教會可以帶來新的宗教經驗,新的感受,解決我們遇到的問題。但是牧師需要學會拒絕人,學會創造出神的恩典可以工作的空間。心理諮商跟牧師不同的地方在於,牧師除了聆聽故事,也會說故事。並且他們的故事,總是有上帝的創造,救贖,恩典在其中。不同於牧師,心理諮商師比較不會主動去說故事,他們主要是聆聽,並且在恰當的時候幫助我們把故事描述得更加完整。

會來諮商的人,大多數都認為自己某種程度上「卡住了」,而人卡住了以後,往往就是尋求方法,撇步,門路。但是諮商的過程強調的是,讓人把故事完整的說出來。讓故事的空間(不同的觀點與面向)與時間(過去與現在)在敘事與聆聽的過程可以變得更加完整,讓原本卡住的東西有鬆動的空間,讓詮釋擁有位移的可能性。

在基督教的信仰裡,我們深信這位神是活著的神,並且用禱告活出這樣的信仰告白(如果上帝已死,禱告做啥呢?)。我覺得禱告的過程跟諮商的過程有很大的相似性,在禱告中我們也在學習看見故事的完整性:救恩的故事沒有停在大衛的謀殺,耶穌呼召門徒的故事也沒有停留在彼得的三次不認主。故事持續的進行,發展,我們在這些故事中看見自己。但也有不同之處,諮商更注重於「我們」的故事,並且從中去獲得一些「往前走」或者「更健全」的可能性,諮商是在一個專業的引導過程中,學習閱讀自己,聆聽自己。禱告也是在閱讀自己,可是主要是把自己呈現在神面前,讓自己也被上帝閱讀。禱告主要其實是在幫助我們聆聽,聆聽上帝的聲音。

在諮商的過程,諮商師引導我去看見故事的完整性是非常有益處的!我指的更多是觀點上的完整性:面對同一個故事,別人是如何接收到的?其他故事的參與者帶著什麼樣的脈絡進入當中?我如何做出詮釋,或者我為何需要如此詮釋?諮商師很明確的跟我說:「我不會告訴你應該要做什麼,或者不應該做什麼。」每一次諮商後,帶著這次對話中對自己的發現,在接下來的生活中觀察,紀錄。這是諮商的優勢,同時也是限制。

是優勢,是因為這種永遠不下定論的互動模式保有了不斷探索的可能性。是限制,因為有時候我需要知道該怎麼做。有時候故事跟故事之間是衝突的,矛盾的,甚至是敵對的,要如何去和解這些故事呢?對於基督徒來說,聖經的宏大敘事是處理這些衝突的寶貴資源,讓我們得以在一週一小時的諮商之外,仍然在日常生活中接受這位「他者」(上帝)的引導,並且與其對話。

再來要講諮商的一些實際面。諮商前,先想好,你願意接受的諮商對象,他的性別,年齡,或者宗教信仰。因為比起諮商師的專業,你本身願意或者能夠多敞開其實是更先決的因素。如果某個信仰,性別,就讓你感到壓迫感,或者不信任,那就先講清楚。另外就是,諮商師不是上帝,所以光是要了解你的故事,可能就要經過兩三次的session。我一直都有在寫內在日記,靈修筆記,也是一個常常禱告的基督徒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我應該算是認真面對自己,並且時常整理自己的人。可是即便如此,還是花了三次的協談,才比較把我這邊的狀況與故事說清楚。所以也邀請你不要急,給諮商的過程一些時間。在明白這個過程不會像是退燒藥吃了就有感覺之後,你也要準備一筆預算,這筆預算至少會讓你可以撐過5次的諮商,而不因為經濟壓力影響到你對於諮商的耐心。一般的諮商診所收費一小時就是1500以上,所以對於花費確實要有心理準備。如果預算有限,與其想要一兩次就得到結果,倒不如尋找更可以負擔的單位,然後給這個過程更多耐心。

「我的心等候主,勝於守夜的,等候天亮,勝於守夜的,等候天亮。」感謝神,我們知道等候的結局,因此能夠學習等候的功課。

最後也推薦一系列的療癒(或者自我成長)書單:

1. 三本盧雲的書:記憶的治療者、愛勝過恐懼、喧囂中的寧靜。第一本談到記憶,也是諮商中重要的操練。盧雲幫助我們的操練在記憶中看見自己的遭遇並不是意義的孤島(island of meaning),而是恩典的歷史。第二本書讓我們反省我們的動機,或者眼光。我們是誰,存在的本質(被創造與被救贖)深刻地影響我們如何認識自我以及世界。第三本書中汲取三世紀的靈修大師,沙漠教父的心靈智慧,在匆忙的世代中教導我們寧靜與禱告的力量。

2. 三本畢德生的書:翱翔的禱告、牧者的翱翔、天路客到行囊。第一本書提醒我們禱告中的社會元素,幫助我們不被自己的情緒困住,而是看見更豐富的禱告面向。第二本書充滿著溫暖的故事,讓我們記得生命中真正重要的到底是哪些事情。第三本書幫助我們釐清「靈性」這個字真正豐富的意涵,而不讓我們被消費主義的靈性綁架,反而失去靈性生命能夠給予的豐富資源。

3. 莫特曼:我為什麼是個基督徒(Experiences of God)。在面對困境,基督徒擁有的一個豐富屬靈資源就是盼望。莫特曼作為盼望神學的開山祖師,他所談的盼望,是真實的,有社會關懷的,又有深刻的信仰認識的。

4. 巴刻:活在聖靈中。在困境中,會渴望透過特會,滿有恩膏的詩歌,透過先知性的靈恩禱告來得著醫治,這是完全沒問題的想法。只是這本書幫助我們在靈恩經驗中聚焦,認識聖靈的核心工作,以及屬靈意義。叫這些靈恩經驗變得更加深刻豐富,而不是只是打開我們消費主義式的靈性開關。

Read more

在優比快Cloud Team工作是什麼樣子

在優比快Cloud Team工作是什麼樣子

如果你正在找一份可以安安靜靜寫程式、不需要太多溝通的工作,老實說——Ubiquiti Cloud Team 可能不適合你。 年輕的工程師通常在意的是能不能學習、有沒有人帶;而資深工程師,則更看重領域的深度與發揮空間。這兩種我都理解,也都經歷過。在 Ubiquiti Cloud Team,工作確實不輕鬆,問題通常也不單純。但如果你追求挑戰、在意技術如何帶出產品價值,這裡就是個能讓你不斷磨練、逐步放大的舞台。 一些基本資訊先講清楚:我們使用 GitHub,開發環境現代化,雲平台該用的都有;團隊內部提供各種 AI coding 工具輔助日常開發(包括我本人非常依賴的 ChatGPT, Cursor 和 Claude Code);工作型態彈性大,遠端、無限假、健身補助。 一切從「真實世界的裝置」開始 Ubiquiti 跟多數純軟體公司不太一樣,我們的雲端服務是為了支援全球各地數以百萬計的實體網通設備:從 AP、

By schwannd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