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翻譯) 關於真實的信仰
回到隱喻,回到明喻,回到獨白, 回到一抹詩篇,一道福音的強光與使徒書信,回到創世紀與出埃及記的餘光。 「創作詩歌吧」他寫道「讓你的思緒如風箏線上的水珠子,在奧秘的風中起舞吧」
在某一個海邊的下午,他突然意識到,他生命中遇過的基督徒大多數喜歡幻想勝過真實,他們把信心等同於一種對於現實頑強的抗拒。
「我覺得很難過」
「可是基督徒不應該難過啊?所以我也不應該難過,我應該喜樂!」
壓抑一個人真實的感受,並且用一個人應該有的感受來取代,被稱作信仰。成為基督徒似乎是為了要模糊現實,並且用一個更美好但是更不誠實的替代方案取代現實。用高興取代難過,用溫柔取代憤怒,用堅定取代懷疑。基督信仰似乎變成了一種心理遊戲,信仰也不再是那個可以在現實中堅固我們,使我們走過死蔭幽谷,進而轉換困境的神聖通道。信仰剩下對於現實的拒絕,使我們可以渾然不覺於現實困境,持續地表現出虔誠的樣子,持續奔向那個只存在於我們想像中的世界。
可是你覺得難過,你可以誠實的說。這不代表你沒有信仰,因為把你的憂鬱帶到上帝面前,就是你的信仰,像是那些把漏症或者痲瘋病帶到耶穌面前的人也是如此。相信上帝在死蔭的幽谷與我們同在,就是你的信仰。聖經沒有教導我們虛偽。可是當那些強加笑容的信徒被憂傷挑戰時,他們就張牙舞爪的攻擊挑戰者。因為這種強加的笑容已經成為了信仰,因為他們深信,只要信得夠深,有一天上帝會成就他們的幻想。他不能戳破這些信仰的泡泡,這些人不去看聖經中那些在痛苦中掙扎的故事,因為他們神聖的自我麻痹給了他們平安。他們所想像的,比真實還要真實。(小說中的主角後來決定辭掉他作為神學院教授的工作,並且在奧立岡的海邊和他太太租了一個小木屋。他成為了一個作家,並且後來的夏天,他寫了七首詩)
第一首詩,他把那購物的慾望與選擇教會的慾望做一個對比:
大,更大,最大!令人目炫神怡的八卦新知,痛快的匿名參與,這群受傷的,灰色的群眾,成為無心的,掠奪性的週日暴徒。
第二首詩,他討論那個渴望速食靈性的趨勢:
毫無疑問,是吸收了北美的消費主義。
但是更糟,因為上帝的靈,已經變成了某種高效率的省時工具,某種神聖的屬靈食物製造機,有效,混雜,也讓一切變的平順爽口。
第三首詩,提到教會對於感覺與經驗的偏好,勝過了智性與反思性的傾向。
感覺良好的基督教似乎比思考周到的基督教更為優質。
在多數的信徒中,頭腦跟心志,就像是水和油一樣,互不相容。
而且這也是好事啊!五旬節跟神學院有什麼關係?當你擁有聖靈誰還需要頭腦呢?
第四首詩是關於那些戲劇性,感官性的刺激:
嗨,更嗨,最嗨!
屬靈特效的工廠,每一場敬拜與講道都比上週更精彩!
教會已經對於八點檔和誇大妄想上癮
這看似膚淺的癌症,早已轉移至我們的靈魂深處
第五首詩是關於我們對於「當下」的崇拜,對於「過去」的遺忘
遺忘過去吧,反正上帝以前好像沒有做什麼?
未來呢?反正世界就要終了,未來也不會來到。
那麼所有可能成就的必然現在成就,我們就是上帝所選的世代!
在我以前的事情都未達到高峰,在我們以後的也不會了。
現在,現在,現在就是上帝!
第六首詩是關乎聲音與寂靜。或者更恰當的,是聲音對抗寂靜?
因為教會不再沈默了,她要從屋頂上呼叫!
肅靜中如果一個人咳嗽,那麼上帝在哪裡呢?
給我們聲音,給我們樂團,給我們樂隊,給我們音量!
喜樂的噪音漸強漸長。
喔主啊震動我們,用響聲,用掌聲,用爆音的歌聲。
不要讓我們在那啟示所在的幽暗之處,不然我們一不小心就看見啟示,看見你,看見整個世界。喔不要把我們留在寂靜之地,我們將找不到自己的道路。
(寫完第六篇文章後他玩了一下他的薩克斯風..)然後他回來把第七首詩寫完。
他開始對於深度與寂靜的回歸進行論述:
回到隱喻,回到明喻,回到獨白,
回到一抹詩篇,一道福音的強光與使徒書信,回到創世紀與出埃及記的餘光。
「創作詩歌吧」他寫道「讓你的思緒如風箏線上的水珠子,在奧秘的風中起舞吧」
盡可能地詮釋奧秘,但是也在上帝面前承認你的語無倫次:你的清單,你的浮誇,你的痛哭認罪。
畫圖吧!盡可能的塗鴉吧!讓你的神學像是粗獷的調色刀,讓你的油料又厚又貴重,一層一層的塗在心的帆布上。
說誠實話,讓他們說你在誠實的天空翱翔。可是用優雅的方式說,讓你的音節是可喜悅的,讓你的抑揚頓挫與神同步。如果可以的話,用上帝的言語書寫,用上帝的韻律對仗。
但是要記得回來,回到那個海邊耶穌烤魚的小角落。獲得你需要的早餐吧!當群眾聚集瘋狂的時候,不要去,不要去那裏。留在耶穌身旁,在這裡你可以傾聽,可以成熟。
可以把上帝所做的美麗海洋握在手中,可以在創造的豐富絢麗中感謝基督與恩慈的父。不要把一天的天堂浪費在愚妄之中。